近日,“杭州95后姑娘做月嫂月入过万”的新闻冲上热搜,与“中年群体”挂钩的月嫂行业涌入了一批年轻女性。由于善于与宝妈沟通、学习能力强,“95后”月嫂深受年轻宝妈欢迎。
“95后月嫂”和宝爸宝妈在育儿观念上更加合拍,有的月嫂还具有生育经验,更容易受到雇主青睐。
月嫂要具备更强大的综合素质。比如会英语以便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掌握一定的医学常识和运动技能……要做好月嫂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一些“95后月嫂”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不断提升。
与老一辈月嫂相比,“95后月嫂”大都接受过更好的教育,学习意愿和学习能力更强,愿意对育儿观念、育儿方法进行与时俱进的重塑与更新。
“95后月嫂”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95后”群体就业观念的转变。愿意在平凡的世界里脚踏实地,努力在这个社会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找寻契合个体的价值实现渠道。用真心真情和专业素养助力孩子们健康成长,“95后月嫂”需要更多的尊重和社会认同。
2023年中秋、国庆将至,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纪委监委加大通报曝光力度,公开通报一大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案例,释放了“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必须坚守节点、寸步不让”的强烈信号,为广大党员干部敲响了警钟。
群众过节,干部过关。月饼、烟酒、茶叶以及各种土特产,这种看似是“小心意”“小意思”,却时常是腐败堕落的开端。
政治意识不强、纪律观念淡薄、不收敛不收手,让这些党员干部更容易得“节日病”。纵观典型案例,有的席间收钱收礼成为常态,有的在推杯换盏中滋生腐败中欧体育,有的酒后赌博驾车……反映出即使在正风肃纪高压态势下,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仍时有发生,再次印证了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形成遵规守纪的高度自觉,仍丝毫不能放松。
从一块月饼,到一个饭局,表面上是生活小节,实则关乎大体。今年8月全国查处的8644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中,违规收送名贵特产和礼品礼金、违规吃喝的母婴,就占到了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问题的一半以上,充分说明纠治“”中防反弹回潮、防隐形变异、防疲劳厌战任务依然艰巨。
双节同庆,最好的节日礼物,是“家人团聚、灯火可亲”的温馨,是“草色人心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的从容。被人情往还所累、被享乐奢靡所惑,小心被“节日病”毁掉工作和生活。
近日,广安区人民法院判决广安一老人子女向其支付8.25万元的“带孙费”,在网上引发了相当的关注。
孩子的父母因为在外务工无暇照顾孩子,于是和孩子的外婆签订了《协议书》。根据《协议书》,孩子父母每月给外婆生活费1000元,带娃的工资2000元。但是之后孩子父母一直没有按协议支付,外婆便起诉了孩子父母。
法院判决,外婆对孙子无法定抚养义务,而孩子父母怠于履行抚养义务,因此应向外婆支付因日常照顾、看护孩子产生的必要费用。
“老人带娃”一直被视为一种理所当然,不夸张地说,这甚至成为了一种主流的带娃模式。
在传统的家庭模式里,人们似乎羞于在亲情之间“算账”,但从现代法治的角度来说,一味回避也是不现实的,这毕竟容易产生矛盾。而从目前的司法实践来看,也是越来越倾向于对家庭劳动进行数字化换算,用于解决当事人之间的实际纠纷。
案例具有指导性的意义,也是促使社会端正认知:人们应当认识家庭成员的劳动付出是有经济价值的,不宜心安理得地接受,而是应当予以充分的认可。
老人带娃看似是家庭成员互助,其实背后都有着可量化的经济付出。而一旦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养孩的经济成本就会以可视化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父母需要请保姆或送去专门的幼托机构。
所以,这起家庭内部的纠纷,也应当引发我们的思考,整个社会都不能把老人带娃看作理所当然。相关部门在出台各项鼓励生育的措施时,也应当把这部分的成本计算进去。
近日,四川绵阳、河南新乡等地发布消息称,即将到来的国庆假期外地车轻微违法不处罚。另有部分地区已形成相关制度性安排,如甘肃平凉全市推广法定节假日外地小型机动车在平凉市辖区轻微违法只纠违、不处罚措施;山西乡宁县国家法定节假日期间,对外埠来乡未影响交通安全与通行的轻微交通违法行为不予处罚,仅进行教育警告。
异地轻微交通违法免罚,并非各地的创新,而是已经写进相关法律、与立法精神相一致的做法。如今,多地明确国庆假期外地车辆轻微交通违法只警示不处罚,不仅是对游客作出的一种法治承诺,更显示出开门迎客的一份诚意,一种能够打消、缓解外地游客陌生感、焦虑感的体恤与共情。
对游客来说,初到一个城市极有可能因不熟悉路况等客观原因违反交通规则,只要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符合相关“首违不罚”“轻违不罚”的规定,当地交警部门大可选择柔性执法。让类似做法成为常态中欧体育,某种角度上也能增加外地游客的好感度,起到一定的揽客作用。
近一段时间,与游客共情成为旅游新闻的一个热词,为的就是把“过客”经济变为“留客”经济,让游客收获宾至如归的美好体验。长假期间,希望各地都能在法治的基础上更好地与游客共情,以换位思考和暖心服务游客提升文旅的“含金量”。
近来,天赋基因检测热度在市场上兴起,一些商家推出相关服务。然而,部分检验机构涉嫌概念炒作,扩大基因与天赋的关联分析,也有专业人士指出,这是打着高科技噱头的消费陷阱。
天赋基因检测算不得什么新鲜事。早在2017年,媒体就曾对此进行调查报道,结论无一例外是:不靠谱,别迷信!有专家据此表示,天赋基因检测涉嫌坑蒙拐骗、炒作概念。
“蒙眼识字”“闪电阅读”“过目不忘”……似是而非的科学概念,搭配上神乎其神的营销话术,让不少一心想要帮助孩子“抢跑”的人心动不已。
虽然其科学性饱受质疑,却并不妨碍买卖兴隆、供销两旺。究其原因,某些家长执着于将“烧钱”当作孩子成长的捷径,即使面对玄之又玄的产品和服务。问题是,如果花钱就能买到“天赋异禀”,这世界还有普通人的栖身之地吗?
故弄玄虚的伪科技产品和服务,虽然打着科技的幌子,却干着贩卖焦虑、收割利益的“狠活儿”。家有子女,父母想要帮助孩子“抢跑”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为人父母者更应该明白:倘若“跑”错了方向,“抢”得越急,越容易误入歧途。
基因研究的终极指向是造福人类,然而,由于缺乏统一标准,消费级基因检测始终处于监管缺位状态,以至于泥沙俱下、乱象频仍。天赋基因检测再次“翻红”,也给相关部门提了一个醒:面对那些谎言与利益编织的“科学”陷阱,是该尽快立个规矩了。中欧体育